消除烦恼的良药是什么?

——养立法师解读《西游记》谈如何转化烦恼

 
 

编者按


在工作节奏和生活步伐紧凑的现代社会,“幸福指数”,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人生命质量的因素。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将幸福定义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显然,灵魂的烦恼主要取决于人内心的感受,身体的痛苦往往来自于疾病的困扰,而疾病的产生又和人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

也就是说,要想提升幸福感,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自如地转化自己内心的情绪。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一个人之所以会烦恼,根源都在于自己。执着生烦恼,放下得自在。

在之前的《好人为什么生病》图书连载中,我们已经与大家分享了不少催生疾病的原因。在本期的连载中,曹洞佛学院院长、曹山宝积寺住持、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养立法师,将通过解析《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告诉大家如何理解烦恼、如何巧妙地化解烦恼,打通走向幸福生活的大道。

*

请读者们留意,为了方便刚开始了解佛教和中医知识的朋友们阅读,我们在每期连载的内容后都增加了注释。这些被注释的词或者句子,是佛教或者中医中所包含的常用名词或典故,在文中标识了黄色。

01

消除烦恼的良药

——养立法师谈如何转化烦恼


1

转化烦恼的方法

疾病源于我们对世界的判断

事实上,所有疾病都来源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判断。

为什么一个好人会经常得病?就是因为“好”得过度了,这是其一;其二,“好”的背后还隐藏着五毒俱全。例如“杞人忧天”,其实就是对社会的一种嗔恨。

嗔恨社会问题怎么还未得到解决?其实有的不可能解决好。所以,为什么禅修?为什么静坐?就是要将这些烦恼“转化”掉。

春天树叶生发,冬天树叶落下,这是自然规律,我们却常常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要求这个世界。秋天,我们看到树叶凋落,就有凄凉的感觉。可这种凄凉,忧愁,悲伤,其实是对春天生发、夏天繁茂的执着。这份执着延续到了秋天,自然就空余悲伤。

诸如此类的情绪,是我们的眼睛看见外面的世界不自觉产生的一种心理作用。

放下执着即可转化烦恼

你这样想:没有冬天的休养,怎么会有春天的生发、夏天的繁茂?

这其实是一个循环。但我们的思想常执着于过往和眼前的美好。人们觉得夏天好,于是寒冬都喜欢逃离北京去三亚,享受蓝天白云和绿叶。但三亚温度高,没有北方冷热交替的过程,病毒容易传播。小孩春天易生病,大多就是冬天暖气温度太高,春天暖气一停,骤然变冷,身体不适应所致。

一个好人之所以会得病,恰恰也是因为对“好”太执着,对“不好”不能消化,无法适应这样的世界,也无法真正面对这样的现实。不能转化,烦恼就随之而来,人的身心运转也不畅了。

破除烦恼:以西游记为例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唐僧的三个徒弟

关于烦恼,从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里也可窥一斑。

《西游记》里有五个人物——唐僧和他的四位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大家说这五人组成了一个团队,在我看来,这五人是一个人的五个方面。

孙悟空,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是有能力、本事大、火眼金睛。他眼里容不得沙子,容易生气、有正义感、见义勇为。我们看到这个小说人物时,可以想想自己。一个本事大又急公好义的人,是不是眼睛里也容不得沙子,特点和孙悟空相应?你内心里是不是也装了一个孙悟空?

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孙悟空在《西游记》里有彻底解决过一件事吗?没有。当遇到解决不了的事,他就将观音菩萨请出来。并且他还时常说师父懦弱,见谁都是滥好人一个。

孙悟空对这个世界用的是什么方法?凭本事。从好的角度看,他是不是一个好人?是,但嗔恨心太强。他用自己的本事并没有最终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反而造成了更混乱的局面。

猪八戒,大家对他的印象是好吃懒做、爱吃喝玩乐,还好色,这都是他的弱点。但他也有长处,性格好、想法少、乐于助人。助人为乐确实是他的优点,几乎所有的闲事都是猪八戒管的,但他本事不大,惹完事,一看情况不妙便退缩了,动不动就说要回高老庄,没有长性,大家对他的印象是“贪”。

大家想想,助人为乐的人会愿意帮忙到底吗?一遇到困难就打道回府的人太多了。我们内心里,某些场景可能还住了一个猪八戒。

有些场景,我们是孙悟空;有些场景,我们是猪八戒;还有些情形下,我们则是沙和尚。

沙和尚只有两句台词,“大师兄、二师兄不好了!师父被人劫走了。”他很本分,很勤劳,埋头苦干,不爱管闲事。社会上有这样的人吗?有很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连师父的事情他都不管,“你赶快去吧,我没本事,我呆在这”。其实我们自己也常常在做沙和尚。

我们内心的这三个人在随时转换角色,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即贪、嗔、痴,根本“三毒”的存在使我们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所以《西游记》最后都是请观音菩萨出来救苦救难。

观音菩萨代表了什么?智慧和慈悲。同时,佛教也给了孙悟空他们三件法宝:戒、定、慧

孙悟空一生气就翻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为什么给他戴金箍?为什么念紧箍咒?就是不让他失控,规范行为。对于嗔恨心重、急公好义,大脑敏捷又有才干的人,应该给他“定力”的训练。因为他的内心住了一个强大的孙悟空,要用定力,来应对他的火眼金睛。

为什么人们说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什么说难得糊涂?因为定力难得,它是弥补急公好义者性格缺憾的基本法宝。如果你有比较明显的“孙悟空”性格,我的建议是好好修禅定,给自己“戴个金箍”。

猪八戒这样的人,大家都认为太贪,所以佛教给他的法宝是“八戒”,八种戒律。这个“戒”,不是阻止他助人,而是让他继续助人为乐,但同时要发长远心,不要在助人时还去贪小便宜,用戒律来转化他性格的副作用。

对沙僧而言,为什么他天天看管的都是行李、经书?因为这是法宝,佛教的传承靠的就是衣钵,而智慧恰恰是沙僧所缺乏的。

愿力成就一切

《西游记》中还有两个重要人物,白龙马和唐僧。唐僧给我们的感受是滥好人。但唐僧永远不变的是什么?取经。取经是他的愿力。去西天取什么经?这五个人一路坎坷去了西天,到底取什么经?

第一,愿力成就一切,永不退转。小说把唐僧塑造成一个没本事的人,其实他满腹经纶,虽然没有孙悟空那么大的本领,但也没有他这么强的嗔恨心,没有猪八戒的好吃懒做、爱惹事,也不像沙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是个本分的人。我们向唐僧学什么?就是用愿力化解一切。中国佛教的核心就是愿力。

第二,愿力是核心,于诸事中圆成我们的愿力。“佛”的含义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在我们本土文化中,王阳明讲的是“知行合一”,整体是以“行”为核心的。“行”就是愿力。愿力的特点是不夹杂,没有别的杂念。我们的很多愿力成就不了,就是因为我们夹杂了之前说的“五毒”,即我们自己的喜好。唐僧看似是一个没有喜好的人,但实质上他是用愿力化解了一切喜好。

愿力就是坚持

我自己出家最深的感受,就是我原本是一个贪图享受的人,出家以后,不得不变成一个勤奋忘我、无私奉献的人。我觉得出家真好,因为这确实是一个转化。

我反思自己,孙悟空等三人的性格我以前都有。比如,我非常乐于帮助别人,参加慈善基金会,看起来是个热心人。但这样并没有解决我的根本问题。还是一样的贪图享受,看见好吃好喝的,当仁不让,占为己有,有着猪八戒的性格。

我出家以后,越来越体会到出家人的不易。宝积寺位于江西省的边远山区,我们在那大干快上,很多人都说这人不是疯了就是傻了。其实是愿力支撑着我们。

一诚长老让我去宝积寺,我没有别的想法,那就好好去,只要有利传播佛法、有利众生就行。

很多人问我佛教的未来是什么?我说就俩字——坚守。坚守就是我对愿力的一种理解。我对他们说,如果宝积寺还剩一个人,打钟板,那人肯定就是我。所有人都吃不了苦,来来去去,那我们就做能坚守的人。

以愿力化解私信杂念

我们要向唐僧学的就是愿力,永不退转的愿力,用愿力化解私心杂念,用愿力化解对立。孙悟空的特点实质上是对立,好与坏太分明了。

从世间法的角度来看,孙悟空绝对是一个好人;但从佛教的观点,他有极度的性格缺陷,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巨大的烦恼,随之引发自身的各种疾病。猪八戒也同样如此,会引发自身的疾病。

忍“无可忍”,以佛教化解一切

白龙马给大家的感受又是什么?西天取经,我们也称“白马驮经”,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就名白马寺。白马的精神,是用佛教来化解一切的精神

白龙马在小说中只零星化现了几次,台词寥寥。他说话吗?不说。做事吗?做。忍辱是白龙马的特点。忍耐、忍辱是慈悲的表现,观音菩萨是悲智双运。我们眼睛里容不得沙子,是因为对不好的事情不能容忍和忍耐。

从前,我是不那么慈悲的人,喜欢的特别喜欢,不喜欢的连看一眼都不愿,那时我的性格有极度缺陷。但有时不想见的人来找我了,还是得见。曾经我极爱干净、有些洁癖,但是出家以后,离开之前熟悉的环境,大的烦恼来了。我看到不够整洁的环境,就难以忍受。可后来我发觉,这是自己的问题,于是忍啊忍,最后发现忍“无可忍”

忍“无可忍”,是佛教最高境界,是空性的表现。因为你没有一个可以忍的对象,也没有一个可以忍受的自己,这就是忍无可忍,是证得忍辱的空性智慧。但是现在说“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就是一定要发怒了,把原义转变成了其它意思。

以佛教的“三味药”来转化烦恼

白龙马代表的是承载佛教六种智慧的船,以忍辱为核心。很多人也可以忍,但是能不能做到“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呢?唐僧有可以忍的吗?没有,他见谁都是好人。

你也许会问,猪八戒身上的快乐,唐僧有吗?有。孙悟空身上的优点,唐僧有吗?也有。唐僧也乐于助人,虽然常常把恶人当好人,他也有见义勇为,也有乐善好施,也有本本分分,他依照自己的想法而行——我要去取经。三个徒弟身上的优点他都有,此外还有戒、定、慧三学,有能转化对立的方法。

所以,佛教教育和世间法教育的区别在哪?佛教教育不是让你放弃“好”,而是教你将“好”背后隐藏的“毒”,用佛教的三个方法来转化,做成一个圆满。佛教其实就是转化我们的烦恼,用戒、定、慧来转化我们的贪、嗔、痴三毒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佛教转化我们烦恼的三味药:第一味药是戒、定、慧,另两味药是愿力和忍辱。大家掌握了这几味药,所有的事情都能化解,一切的烦恼就没有了,转化了。


为何好人需经“八十一难”

能否彻底转化“三毒”

一位十一岁的小朋友问我,一个好人为什么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成佛?坏蛋放下屠刀,立地就成佛了?在我刚才的讲解里面,大家有没有找到一点答案?

孙悟空是好人,猪八戒也是好人,沙僧更是广义性的好人,但这三位好人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佛。他们成佛的条件是什么?就是“三毒”能不能彻底转化。

好人为什么容易生病

我们社会上一般定义的“好人”,从另一个角度看,性格是有极度缺陷的,他们内心对于贪、嗔、痴并没有转化。

例如过度忧国忧民的人,为老百姓服务是很好的,但是他对社会的嗔恨在内心无法转化,所以就生病了。还有特别认真的人,也很容易生病,因为太认真了,什么事都爱管,对于不好的事物产生的内心应激反应转化不了,影响身心。

所以好人会得病,因为太认真、太负责。家里面最好的那个人通常都是先得病,这是规律。这个规律就在于,他们不能把看见的不好在内心转化掉,所以磨难就非常多。

佛教,就是让我们去转化。

佛法可治疗“好人”的病

我遇到过很多人,得了癌症以后,变卖家产,两个人去旅游了一趟。结果回来一检查,病没了!


很多人问我,什么样的人适合用佛教的方法治疗?我的回答是好人。佛教能解救的、适应佛教救治的病症,就是好人得的病。


如果确实是由于饮食或生活规律等引起的疾病,就去找大夫!由于心理、性格缺陷引起的疾病,可以找法师,法师会告诉你该怎样做。例如,让你忌口,但你贪嘴,非要吃,抑制不了贪欲,得了三高症。你说你不去贪赃枉法,好吃好喝总可以吧,却又想治好病。这也属于佛教的治疗范围。这种情况没有药,但法师会告诉你,辟谷吧,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别吃别喝。


下面我们讲一个特别的例子,就是前面那位肝功能完全衰竭的病人,他是个典型的过于忧国忧民的人,二十七岁就得了重度肝炎,医院报病危,五十三岁得了肝硬化,又报病危。经我治疗后,他活了七年,实际上能继续活下去,但是我后来出家,找不到我了。他说大夫出家,自己也该往生了,他是念着佛往生的。


佛教的救治方法不单是“说”,还要用方法解决问题。我之前和大家分享了一些化解的方法,稍后再和大家分享其他几个方法。佛教对于好人得病有全套化解方法,而且每试每灵。


注释

1、“三毒”

佛学名词。指一切痛苦的根源——贪、嗔、痴。

贪:是一种向外的追求,意味着内里面缺少点什么,所以必须向外追求,以满足此渴望;

嗔:对于不顺己意的人、事、物,产生排斥,甚至厌恶;贪欲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嗔恨」;

痴:不知道、不明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无明。由于凡事全凭自己的好恶,顺己则喜,违逆则怒,完全不明事理,这就是「愚痴」。

2、戒、定、慧

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修慧——培育智慧。

3、愿力

意思为心愿的造业力,多指心愿造业之力;泛指意愿之力。

3、自觉

意思是指自己感觉到;自己意识到,指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

4、觉他

使他人觉悟。

5、觉行

觉行是觉悟的过程和行为。

6、知行合一

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

7、佛教六种智慧

一般指佛教般若的六种智慧: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第六种是观照般若。

8、世间法

《佛学常见辞汇》:“【世间法】它指凡夫众生一切生灭有漏之法。”由此可见,佛法中,世间法为人间法,它也是入世法与出世间法的平台。

9、往生

佛教用语,是摆脱过往的恶业业力束缚获得新生之过程,俗称死亡。

02 图书介绍

BUDDHISM AND SUFFERING

WHY THE GOOD DUFFER MORE

-《好人为什么生病》-


常言道:“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为何很多善良的人,做了很多好事,却还是会患上严重的疾病?为何坏人“放下屠刀”,便能“立地成佛”,好人却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能“取到真经”?

曹山宝积寺住持、曹洞佛学院院长养立法师,在受邀为广州大佛寺的癌症病人讲座时,解答了这个令人困扰的疑惑。

基于她多年的从医经历和对佛法的深刻认识,养立法师结合佛教和中医相关理论,细谈“人”,尤其是“好人”会生病的原因,从本质上思考产生疾病的根源,重新定义现代人的健康标准。

“心病”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源。善念的背后往往蕴藏着重重烦恼,作者希望读者通过正确认识以《心经》、《佛医经》等为代表的佛教典籍中所述的致病诱因,即“五毒、五见、八烦恼”,培养出“少疾病”和“转化疾病”的能力,最终获得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道德健康、智力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七个方面的提升。

本书着眼于佛教与健康的主题思想,结合中医的理论基础和真实的疾病案例,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以佛教养生方法贯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它不仅是读者们的养生指南,也是广大病友们的福音。

图书的编辑故事

2018年,广州大佛寺特别创立“善友康乐社”,遵循“科学指导、综合干预、慈善公益”的原则,以科学的营养干预和佛法修心调理为核心,学习健康饮食、佛教心理学、佛教生死观、生命关怀等专题,结合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脂类医学和技术研究室多年针对癌症精心研究的营养饮食非药物干预疗法,构建抗癌新方法,为癌症患者提供康复服务。

主要目的是关怀广大身患癌症的病人和他们饱含忧虑的家属,给他们免费授课,力求将佛教生命教义、当代营养膳食、生活养生方法三位一体,多元有机结合,为他们提供一套身心疗愈方法,让他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善友康乐社”特别邀请来自全国各地著名高僧大德、知名专家学者和教授,围绕:佛教生死学、念佛共修法门、佛教心理学、生命教育学、禅茶养生、太极拳术,以及哈佛大学医学院提供的营养膳食(非药物干预的方法),为癌症患者提供身心辅导与关怀。

曹山宝积寺住持、曹洞佛学院院长、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养立法师,受邀来为癌症患者们讲座。她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临床经验,从佛教的角度思考了“好人为什么生病”这一重要课题,并与患者们进行了分享。

虽然这一系列讲座,最开始是讲给癌症患者听的,但其要义值得身处不同境遇的人学习。人们的身体与心理发展,都可从讲座内容中受益。

基于养立法师在“好人为什么生病”上的讲座,英国剑桥康河出版社的编辑团队整理、编辑了《好人为什么生病》一书,并翻译成了英文版,由多位剑桥大学校友及师生参与统稿、编辑与校订,即将在英国出版发行。

本书的编辑翻译工作历时两年,是第一部以佛教经典中的医学相关理论来阐述“疾病之苦”的中英文双语读本,被收录在养立法师《佛学与健康》系列图书中。

据数据统计,自编辑团队于2021年八月开始在海外多个媒体平台推广《好人为什么生病》一书,包括在YouTube频道上推广同主题的系列讲座视频后,讲座的浏览量已破10万次,受到国际观众的热烈关注。该讲座在海外的影响力,带动了与曹山宝积寺和曹洞佛学院相关的视频关注度,在六周之内,视频浏览量已突破22万次。

03 养立法师的传奇故事

1972年,养立法师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自4岁起就跟随祖父学习中医,因聪慧过人,7岁时就开始给人看病,有了“中医小神童”的美誉。

年纪稍长,母亲带她遍访名医,拜师学习中医。长大后,养立法师继续努力钻研西医,还前往法国留学,受到了完整的东西方医学教育,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因家中的长辈吃斋念佛,养立法师自幼受到佛教的熏习,佛缘甚深,在中学时代就经常随其父母,到终南山一带的寺院供养结缘出家众,或是依止诸方大德参学佛法。

在14岁时,养立法师皈依了禅宗大德本焕长老。后来跟随圣一长老参禅打坐,坚持禅修近四十年,在与佛门泰斗一诚长老诊治的过程中,受长老熏习,在长老座下披剃染衣出家,得长老曹洞宗法脉传承,成为曹洞宗第50代传人,并驻锡曹山宝积寺,并努力振兴千年禅门古寺。

她的到来使得曹洞祖庭重焕光彩。养立法师重视道场建设,重建禅堂,推崇学修并重,还建立了“曹洞佛学院”,着力培养爱国爱教的佛教人才,带领众僧研究佛学,弘扬祖庭文化,发扬祖师禅传统,并提出文禅与农禅并重的教学尝试,尝试为千古禅宗古寺恢复传戒仪轨。

04 大美曹山

曹山印相:曹洞宗祖庭

曹山宝积寺

曹山宝积寺位于江西省宜黄县,始建于唐代咸通(公元870——873)年间。由佛教禅宗南岳青源法系弟子本寂禅师所创,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系之一—曹洞宗祖庭。迄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

曹山寺由当代佛门泰斗、宗门巨匠,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上一下诚长老倡导修复。自2013年曹洞宗第五十代传人养立法师继席曹山宝积寺以来,寺庙得以兴建修复,成为了江南一流的集佛学院、佛学研究、观光、谒拜为一体的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现代仿唐建筑丛林,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在养立法师的带领下,曹山宝积寺将传统管理与现代化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并基于女众丛林的修学特点,将文化艺术与禅宗文化结合,倡导“文禅并重”的修行理念。为更好地传播宗教文化,曹山宝积寺长期致力于各类宗教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佛学研究与曹洞宗人才培养。

与此同时,曹山宝积寺还在继承佛教慈悲济世传统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社会、人群。曹山宝积寺和江西曹洞慈善基金会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开展赈灾救急、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安老慰孤、资病助残等活动。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曹山宝积寺积极捐助防疫物资,发放中药材,并主动请愿,组建曹山中医志愿团队,支援前线的救援队伍,并充分利用佛教医学学识,提供曹山中医防疫方案。曹山中医团队研发的中药方剂对新冠肺炎的治愈率高达70%以上。

曹洞佛学院

自2006年曹山寺首届“僧伽南山三大部戒律培训班”开办以来,迄今已培育了数百位女众僧才,经过十年办学积累,为曹洞佛学院“三学增上”奠定了坚实的教学基础。

2016年10月,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由养立法师创办的曹洞佛学院正式成立,面向全国招生。它是全国第一所以禅宗命名的全日制高等佛教学院,院址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曹洞宗祖庭——曹山宝积寺。

曹洞佛学院以“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农禅并重,文禅并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办学宗旨,下设禅修、戒律、佛教养生、佛教艺术四个专业,包括通识课、佛教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佛教实践课五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学院以“培养造就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信仰虔诚,佛学基础扎实,人文修养全面,熟悉各种佛教仪轨,能够对外弘法交流,推广和传播佛教文化、服务社会的研究型、实用型、综合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学制四年,颁发宗教教育学士学位证书。

曹洞佛学院硬件设施先进,管理制度完善,拥有由政治、学识、品德等方面突出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和相关专业人才组成的强大师资。学院还采用道风建设与学风建设并进,在上课学习的同时坚持上殿、过堂、出坡、布萨、诵经等僧格养成的日课。